当前位置:首页 > 团队新闻 > 团队采风 > 正文

曾润喜老师在《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

发布:2020-12-15  来源:本站作者:本站  阅读:
  • 12月15日,曾润喜教授在《光明日报》(2020年12月15日02版)发表题为《“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的评论。文章探析了“许多博士和青年教师中途退出科研圈子,沦为‘学术临时工’”这一现象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并提出了三点建议。以下是评论原文。


    “学术临时工”是如何产生的

    作者:曾润喜《光明日报》( 2020年12月15日 02版)

    近日,一篇关于“学术临时工”的文章引发网络热议。文中把一些中途退出科研的博士和青年教师称之为“学术临时工”,把引发这一现象的原因归咎于研究难做、论文难发、项目难申和师生关系紧张。诚然,科研人员的中途离场令人叹息,但如果简单地将原因总结如上则未免有失偏颇。

    其一,研究难做是每一个科研人员必须正视和接受的客观事实。了解科研工作的人都知道: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调整、提升的过程,从来就没有一蹴而就的科研成果和不劳而获的学术成就。即便是最优秀的科研人员,也可能需要面对99%失败的可能性。正因为如此,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才熠熠生辉,激励一代又一代学者锐意进取。

    何况,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的压力,科研工作自然也不例外。耐不了寂寞、受不起失败、坐不住冷板凳,一旦遇到“研究方向没有进展,科研仪器出现问题,实验数据不够理想”等挫折就打退堂鼓的人,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的概率想必也不会太高。

    其二,关于论文难发和项目难申则需要辩证对待。学术论文是承载知识创新的重要形式,学者通过发表论文,报告和共享自己的研究发现,丰富人类知识宝库;科研项目则为研究提供资源支撑。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有限的论文版面和项目资金只能优先配置给更为优秀的科研人员,这就势必造成多数人论文难发、项目难申的情况。尽管论文发表和项目申报在个体上存在些许偏差,但在总体上,高水平论文和高层次项目与研究者的科研水平是匹配的。无论文、无项目的学者与其一味发牢骚,不如“见贤思齐”,努力提升研究水平和成果质量,才能变“难”为“易”。

    其三,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深层次原因,可能是导师和学生对于培养模式的认知差异。不可否认,现实中确实有个别导师师德师风存在问题,但总体上科研院校导师队伍的水平较高。学无定法、因材施教,不同导师的培养方式和性格特点存在差异,不少人在选择导师时,盲从于导师的学术头衔和行政官衔,忽视研究兴趣和培养模式的匹配度,矛盾的种子早在选择之时就已埋下,无关学术本身。如果学生在选择导师时综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学术规划和个性特点,加强了解和沟通,选择一位适合自己的导师更容易带来共赢结果。

    因此,科研之路本不平坦,知难而退、有进有退是正常的职业选择。适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这些所谓的“学术临时工”自我认识到并不适合科研,及早退出科研领域,并非资源浪费,而是正常的优胜劣汰,是对教育科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个人职业规划的合理调整。

    当然,“学术临时工”的产生也有其他内在原因。一方面,不少硕士生在报考博士时,对自己研究的方向和即将面临的学术压力缺少认知;还有一些博士,在申请教职时,不是抱着对教学科研的一腔热情,而是将之视为谋生的手段。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作支撑,又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和现实预判,一旦遭遇不顺就中途退场是情理之中的事了。另一方面,年轻的科研工作者在成长过程中确实会遇到不少困难和压力,要学会正视这些问题,深挖根源,妥善解决。

    如果要尽量减少“学术临时工”现象,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年轻科研工作者对科研的真理想、真兴趣、真使命。科研不是一份简单的工作,而是承载着攀登世界学术前沿、实现科技强国的重要使命;科研理想不是头脑发热,而是对科研工作的执着热爱、对技术创新的不懈坚持,需要科研人员充满激情、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笑对失败。

    要优化招生方式,进一步推广和优化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将不具备科研潜力的学生挡在门外,将真正对科研感兴趣又适合科研工作的“苗子”发掘培养好;在招生过程中,还要加强导师和考生的沟通,注重师生匹配度;在入学考试和中期分流等关口加强考核力度,对于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应及早分流,严格博士培养的全过程管理。

    当然,守护科研理想也需要净化科研风气,尊重科研规律,不断改革完善科研评价制度,尊重年轻科研人员的首创精神,保护他们可贵的创造力。同时,针对年轻的科研群体普遍存在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等问题,要加大对他们的关心指导力度,加强心理疏导,引导其正确认识科研工作中的挫折和压力,增强他们统筹处理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作者:曾润喜,系重庆大学教授)

上一篇:曾润喜老师受聘担任陕西省舆情信息工作创新中心首批专家顾问    下一篇:曾润喜教授作为开奖嘉宾兼大赛评委应邀参加第六届“爱·重庆”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