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次羊村沙龙
(沙龙纪要)
●时 间:2017年03月26日18:00-22:00
●地 点: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9楼Y-06研讨室
●主 题: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冲突的解决(周晓文主持)
●出席人员(7人):朱利平;杨喜喜;陈创、刘菁、周晓文(记录)、童倩;陈子亮
●会场纪律:沙龙于18:00整点开始;无人迟到,主持人对各环节时间把控得当;日常汇报内容丰富,SPSS操作验收井然有序,书目分享环节观点鲜明,进步明显,交流活跃,仍需加强会前合作交流。
●沙龙内容:
一、出席人员就本周学习和生活情况作日常汇报,并分享了下周计划。陈创重点对“羊村传播”公众号改版问题进行说明,并重新界定“小论文”的研究问题,搭建新的理论框架;刘菁翻译工作有序推进,已进入最后阶段,计划下周专攻“小论文”;童倩和周晓文从小论文进展、课业情况、书目阅读、生活感悟及羊村传播稿件等进行总结,有进步但有待提高;杨喜喜围绕论文进展、沙龙方案、SPSS实务操作和“泪拒好友空降”等进行了分享,劝勉16级羊羊们(包括博士)守时耐心、加强交流、再接再厉。
二、羊村16级成员SPSS操作检验。羊村16级四位成员,围绕各自选题及指定源数据依次进行SPSS现场操作。先后进行了因子分析、可靠性分析、数据转换、相关分析、回归分析、交互效应及调节效应等关键流程操作。刘菁、周晓文、童倩对各部分操作仍停留在浅层次水平,受到博士学长批评;陈创熟练完成全过程操作展示,理解了如何结合研究问题与SPSS操作,针对个别疑问现场向博士学长请教。操作期间,杨喜喜与博士学长不时就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补充说明。
三、《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VS《集体行动的逻辑》读书分享。依照分工,杨喜喜及16级四名成员解读《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博士学长负责“公共池塘资源悲剧”、“集体行动的困境”和“囚徒困境”三个模型的比较和总结。首先,杨喜喜从历史背景、写作背景及理论背景交代了《集体行动的逻辑》一书的背景与贡献;其次,刘菁从集团大小、结构、成本收益上对“大集团”和“小集团”予以区别,并比较了集体物品性质决定的“排外集团”与“相容集团“,对全书脉络的梳理缺乏逻辑和深度;陈创重点分析了“搭便车”理论,介绍了中心论点、成因及解决机制,并适时阐发个人见解;童倩针对“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典故与现实问题,从集体行动的逻辑予以解读;最后,周晓文就中国的“集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和“有理性且寻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个体不会采取行动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体的利益”两种观点发表见解,认为前者受历史文化的影响,而后者不能解释亲缘利他行为。博士学长提示,学术研究一定要坚持学术共同体思维,不论是立论还是驳论,都要在别人或自己的理论框架,在“一亩三分地”里展开。既是达成共识、求同存异的基础,也是学术尊重和素养的直接表现。同时,博士学长结合公地悲剧、集体行动困境和囚徒困境三种搭便车理论模型,归纳出“理性经济人、公共物品/利益、供需规模(个体/集团)、行动资源/成本/收益、策略”等关键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现场组织了一个搭便车理论的分析框架,解读近年来的系列PX事件为什么没有最终演变为环境治理运动,加深了成员对集体行动的认知与理解。
●决议事项:
①3月25日2017级招生面试,周晓文、刘菁迟到几分钟,按羊村具体规章执行,进行了确认和公布。